|
新闻热线:0599-8200667E-mail:joskzzs@126.com
当前位置:首页 > 建瓯新闻网 > 魅力建瓯 > 醉美建瓯 >
郑魏:从沉寂中“苏醒”
2023-05-22 09:50:57??来源:闽北日报  责任编辑:王俊杰  

作者来源:江苏快讯   蜗牛28网
网址:http://www.cardmo.cn/a/www.kzshiyanji.com/

语音朗读:

        • 重点推荐:山东人熟悉的那个春节假期,又回来啦!

           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东营日报、黄河口晚刊、东营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,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《东营日报》、《黄河口晚刊》、《东营网》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、出售与转载权利。我说没事,以后要是再遇到感觉不对劲的或者是不明白的,回来问我们就行。  知名人士:  张顺海,男,1962年9月出生,义和镇中夹村人,大学文化,现就任于山东省科学院自动研究所,正科级干部。

            随着人口增多,村中人认为,以捕鱼工具为村庄的名字,甚是不雅,后来改为湖王屋子、河王屋子,最后命名为河王村。同时,专家团队组织进行专项攻关,对基站软件版本进行升级,从根本上提升设备抗干扰和纠错能力,使客户体验得到全面提升。

            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荣获2018年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。

              近年来,孤岛镇镇苑村曾先后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、市级小康文明村、十佳文艺团体、先进村居(社区)、孤岛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。  主要姓氏:该村主要有王、张、李、丁、周、刘等姓。

          山东人熟悉的那个春节假期,又回来啦!

          沿着缓缓的盘山公路,行至路的尽头,便是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——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。

          村藏于山野之中,见村之前先见“以石为基、以木为廊为桥”的仙恩、德胜两座古廊桥南北横跨山涧,如同忠诚的卫士,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村落与往来行人。

          或许因为五月伊始的那场骤雨,也或许因为忙过了前段时间的“笋竹季节”……在村口仿古亭的连廊里,村民们聚在一起拉着家常、说说笑笑,直至到访的我们打破了他们的“日常”。三两村民率先发现“闯入”的我们,迅速收起了“话匣”,静静地向我们投来“审视”的目光,就连脸上的笑容也稍许收敛了些。

          从村口稍往里走,右手边即是郑魏村村部,楼前横栏上竹编织的晾晒匾里写着的“农业强”“农村美”“农民富”的标语十分醒目;左手边,新建停车场与历史建筑“共生共存”,一排带状的白墙黛瓦的低矮围墙上,宣扬着“忠”“孝”“礼”“义”等图文并茂的民俗文化。

          听村里的老支书介绍,郑魏村始建于元代以前,历史底蕴深厚,更为难得的是村内建筑风格跨越了宋元明清四朝,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民居院落30多座,以及宗祠、社庙、古廊桥、古戏台等历史遗存,是建瓯乃至闽北域内不多见的大量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、整体风貌协调统一、建筑整体和细部保存良好的村庄。

          2014年,郑魏村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也因如此,从那时起,郑魏村开始了加速“蝶变”。留存历史,修旧如旧,走进如今的郑魏村,我们依然能看到只属于古老村落的独特魅力——修缮后的古建筑与日益完善的新建配套设施“融洽相处”;郑氏宗祠里,赞颂着宗族荣光与“家规”“为人”的准则美德;拾级步入的古老戏台上,至今还演绎着代代传唱的曲目……在时间长河里、青山最深处,曾经“沉睡”过好长一段时间的郑魏村已然渐渐“苏醒”。

          今年1月,郑魏村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“游客”——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带队的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油画家。他们走进建瓯、来到郑魏,并散在村落的各处,用画笔与村对话,与历史对话,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画作。一时间,小小的郑魏村“人气”聚集、声名鹊起。

          其实,如何用艺术作品记录历史、书写时代,并向外界展现深厚美好的闽北文化、建州文化,一直是我们努力思考与实践的方向。

          在闽北很多乡村,有过探索的“步伐”,比如距离郑魏近一点的建瓯小松,专场音乐会、主题绘画展,等等,艺术回归了乡村,再比如距离远一点的延平巨口,从古厝出发,艺术节为载体,用艺术唤醒、激活、赋能乡村……

          然而,目前这些迈出了艺术探索步伐的闽北乡村、传统村落,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艺术“点燃”与“点亮”。村里留下了精美的艺术作品,也留下乡愁与记忆,但它却没有生命与生气,人们知晓了它并赞叹它的美,却无法理解它存在的意义。

          我想,或许想要讲好传统村落的故事、做好传统村落这篇大文章,艺术不能缺席,艺术家也不该缺席,且不能缺的,更是那一股持之以恒的“艺术力量”,是艺术家们把根脉扎进乡土深处的那种“义无反顾”。(吴建琼 文/摄)


          免责声明

         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建瓯新闻网“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视频,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建瓯新闻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        2、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建瓯新闻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来源:建瓯新闻网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          相关阅读
            [更多]建瓯新闻
            [更多]本土文化
            [更多]旅游美食
            • ICP备案: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[20141202]号
            • 主办单位: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:建瓯市融媒体中心
            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113420055
            •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9-3725806 举报邮箱:joswwxb@126.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
            • 地址: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:0599-8200667 邮编: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:东南网
            •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
            无障碍浏览